Welcome to Pandora's Box(Why)

Keep It Simple, Stupid!

Fork me on GitHub

2012 ABU Roboncon 国内赛总结

| Comments

ABU的赛场离我已经快一年之久了,而这一年的任何一天都可以真切地回忆起备战的节奏,在地下室的紧张调试,在502的欢乐夜宵。2013的战役即将打响,主场是国防科大,不知道今年的格局又会是什么样,列强是否依旧强劲,弱旅中会不会杀出黑马!

为华中科大机器人团队祈祷,希望大家能够低调奋进,在最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面有所突破,不能说是弥补去年的缺憾,而是去争取自己的荣耀!

下面再把我在2012比赛后的个人总结贴到博客上,警醒自己,和,自己的队友和兄弟。

正文开始:

从败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那一刻开始,脑子里不停地盘旋着机器人的身影,喝醉后的梦里,第二天的哈工大交流,T238次列车上,以及在北京的三天。多少次,我还固执地认为,比赛还没有结束,C机器人会不会再出什么问题?手动操作手的状态是否良好?可一切都结束了,就这么结束了,没什么不甘的其实,即使华中科大击败了国防科技大学,面对行云流水的电子科技大学,恐怕会沦为一个可笑的对手,即使侥幸拿到冠军,我们凭什么代表中国出战?

痛定思痛,比赛的结束只能是意味着新的开始,回顾自己在华中科大CCTV机器人团队的一年,回忆和队友,和机器人一路走来,回想起和师兄的讨论甚至争执,更多的是反思和些许的遗憾,自己的遗憾和2012的遗憾。一直想要写些什么东西,在北京的时候就要动笔了,可是一直思忖再三,觉得思想还不成熟。之后就疯狂看队友的总结,看其它学校的总结,看到自己头晕看不下去了,这个时候才渐渐缕清思路,准备写点什么了。

无奈,回到学校还有让人万分DT的毕业设计,幸好12小时之内秒掉了。昨晚,队内总结会,老余凭着几张干巴巴的PPT拿我开刀,第一个发言,也罢,恰好可以打开思路,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。

废话少序,以下是我对华中科大CCTV机器人团队的一些想法,归到到底的终极目标是打造出一支强凝聚力,重情谊,骁勇善战的王牌之师!一切都才刚刚开始,希望华中科大CCTV机器人团队的路越走越宽!

1、 队内沟通

不多说,2012的伤悲之处。各个机器人的控制组和机械组人员之间,控制组人员之间都存在严重的沟通不足,更别说机器人和机器人之间的交流了,这就形成了一种各自为战的氛围,大大削弱了机器人团队的战斗力。自始至终,团队都没有很好地拿出应有的凝聚力和战斗力,当然在哈尔滨备赛时的团队风貌还是很不错的,但是为时已晚!

那么是什么导致我们沟通不畅呢?是人员配备不足,忙不完自己的工作吗?是都可以胜任自己的工作,不需要沟通吗?都不是,都是借口,归根到底是没有沟通的意识和热情,态度决定一切,有什么话都闷在心里,对自己,对他人,对团队都是一种极大的伤害。

因此,良好的沟通机制是保障团队高效的战斗力的基本保障,在入队之时,老队员需要有意地去引导大家进行沟通,形成一种良好的沟通机制,慢慢变成机器人团队的一种文化!

2、 规范培训

真的不能说去年的培训不合格,而是去年基本就没有培训,这对于团队今后的工作是埋下了地雷的。最后的结果就是浮沙筑高台,控制组调试机器人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,再回过头去学习,这样必然浪费了宝贵的调试时间,大大降低了调试的效率。

我的想法,培训分为技术培训和文化培训。其中技术培训分为基本的模块培训以及对新一年研发的规划,技术培训需要有一个规范化的手册,可以当成培训的教材,日后也可以成为队内的一个FAQ。至于技术培训的形式的话,讲座加实践,相应的理论讲过之后,就要求队员实际上手,对着上一届的机器人开始简单调试。除了掌握技术,还有些规范性的东西需要强调,比如烧写程序的时候注意不要断电,还有在调试过程中经常碰到的一些小bug,程序中的一些小陷阱。对于机械上的培训,可以从一些机构讲起,控制出身的我就不多说了。

文化培训对于组队的过程至关重要,初步想法是从上一届的比赛视频开始,从小组赛到淘汰赛认真地过一遍,增加对ABU比赛的感性认识,并带给队友一种紧张感和刺激感。另外,为了增加临场的感觉,针对某些经典比赛,把当年的老队员请过来,讲讲历史,让队员从历史中感受团队文件和ABU的精神!

3、 慎重招新

很认同胡雨滨的那句话,招新进来的不只是队友,还有敌人。这说明招新是多么关键,不得不慎重!ABU招新,既要找到技术牛人,也要找到勤勤恳恳之人,核心在于如何招到合适的人,能下定决心拼10个月的人。

根据以往招新的经验和教训,今年的招新有以下举措:

(1) 加快招新的节奏

比赛完之后就应该着手下一届的准备工作了,这一点对于一个想保持战斗力的队伍是必须的!因此今年把招新时间提前,分为前期小规模的兴趣小组招新以及后期的全校选拔!

(2) 加大宣传力度

低调归低调,为了招到对比赛有热情的人,招新宣传的覆盖面还是要做到位,比较理想的形式是搬着机器人做现场展示,有提问和互动,有的队友可能会认为这有点SB或者掉价。No,我觉得这正说明了机器人团队求贤若渴,总之比赛期间低调奋进,想招到人,就可以适当高调起来!

(3) 精心选拔队友

说实话,很难在几分钟完全认清一个人,但是有经验的招新人员的辨别能力普遍强一些!因此,招新的笔试需要提高质量,侧重技术点的同时,考察思维能力,这对方案的制定很重要。面试的时候务必请老队员过来把关,严格面试,进行压力面试,考察面试者的心理素质和反应能力。提问的时候可以问一些习惯问题,比如迟到,比如学习效率,比如大四除了比赛有没有别的安排,这样一来可以保证面试者的基本素质,二来可以确定面试者能否全身心投入,而后者往往更是比赛需要的。

如果条件允许的话,针对目前的技术积累和确定的研发方向,可以有目的地去招一些有特长的队员,这对于整个队伍的技术传承很有效果,每年机器人团队能有一项新的技术普及,几年积累下来是相当可观的。

(4) 控制招新规模

经过讨论,15个人的规模是比较理想的,按照三台机器人来计算,每台机器人4个人,2个控制组,2个机械组,另外3个电路组。但是为了队伍的弹性,适当多招3~5人。

(5) 建立末位淘汰制

为了增加队员的责任感,应该适当提高机器人团队的门槛,对于表现差的队员并屡教不改的,果断淘汰,合理的招新规模为末位淘汰制创造了条件。那么会不会出现淘汰多了,人手不足的情况?我相信,来报名参加比赛,并且通过我们招新的,混的毕竟是少数吧!

4、 队内管理

去年加入团队之后,小康反复说过几次,ABU这个比赛就是个工程项目!现在看来,我在一定程度上是认同的。应着项目管理的思维,我觉得既然是一个项目,就应该有相应的项目经理,有开发经理和测试经理,对应于团队角色恐怕就是队长和组长了。

但是ABU的这个团队尤其自身的很多特点,需要核心骨干的存在,去不断推动团队向前,但是任命队长或者组长难免出现不能服众的情况,即使任命技术大牛,也难免队员心里有疙瘩,有不爽。看到其它学校的总结,队长这个角色多少感到比较尴尬。

因此,ABU的队内管理是游走于自我管理和组织管理之间,看感觉又要有规矩,这种管理机制需要在建队的过程中队员之间形成默契。

5、 技术积累

比赛完第二天去哈工大参观交流,我被他们工作室墙壁上的海报吸引了。各种技术积累赫然出现在我眼前,并明显感觉到一种传承!应了那句话,比赛不只是你们这一年,比赛是多少代人的积累和沉淀,因此我们需要HUST ABU库,机械上表现为标准件,加工标准等等,而控制上变现为函数库和统一的API。

为了保持机器人团队技术的活力,下面罗列一些技术方向,所有的方向都需要一个长期的开发和积累过程。

(1) 视觉

(2) 全向轮、麦轮

(3) 差速轮

(4) 激光雷达

(5) Kinect

(6) 并联机械手

(7) CAN总线分布式系统

(8) 寻线模块

(9) 气动技术

(10) 驱动器

(11) 陀螺仪

(12) 各种激光传感器

6、 团队发展

团队的成长应该是伴随着技术的积累和提升,以及文化的沉淀!每年都力争有一些新的技术开发,唯有这样,才能保持团队的竞争力。

经费是限制团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,现状是经费可以支撑我们做比赛,但是为了能够不停尝试新技术,并且给一些犀利的方案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,我觉得以后机器人团队自给自足必然是大势所趋!

无意间看到一句话,ABU团队管理与创业管理无异。先不讨论这个是否有道理,多多少少,我感觉备战ABU跟创业十分相似,一群疯子疯狂地追求自己的成功!机器人正在慢慢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,最直观地,为企业输送技术(貌似产品级的东西咱们还不够档次),和企业合作,通过实际在机器人上运用改进其技术(武大用的驱动器貌似解决了厂家不少bug)。最理想的是,我们可以输出自己的产品,这样一来,貌似就是一个团队走向公司化了。有点乱,这个议题还是和大家继续讨论吧。

7、 指导团队

每一届新的比赛,决定今年能走多远的,指导团队的影响作用至少会占到30%,从招新到培训,到团队建设,到方案制定,再到联调指导,比赛策略制定,整个备赛和比赛的过程总会充满指导团队的身影,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!

指导团队很重要的一点是如何和新队员沟通,亟其所需,在前期如何快速地指引他们上手,在技术上有所提升,并开始认同ABU的文化,很关键。而一旦新队员顺利上手了,这个时候指导团队应该果断退居二线,让新一届的队员们去做真正属于自己的比赛了。这个时候指导团队在新的团队困难的时候及时站出来,在他们需要督促的时候及时提醒,在他们取得成绩的时候适当鼓励,有没有觉得跟刚爹妈一样!没错,就是这样,作比赛辛苦,指导团队同样不轻松,甚至更辛苦!

更多地指导团队还是引导的作用吧,千万不要事事躬亲,也不要急躁,做好自己的引导作用,适当干预新团队的事务是ok的,过于干预的话只会招致反感。

8、 方案定制

单元验证,单元验证!你要做一台车出来,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,根据功能点分解,看看每一个部分自己的设想有没有问题,能不能实现功能,够不够快,够不够稳。口说无凭,太多的理论计算也看不出什么,这是时候一定要做实验,有什么想法,尽管去做实验,各种实验,看看自己的这个方案设计是否靠谱!大家可能觉得这会耽误制作机器人的进度啊什么的,恰恰相反,磨刀不误砍柴工,单元验证做得好,出了机器人效果定当立竿见影,机器人制作过程中太多的想当然,最后只能是一台问题叠着问题,漏洞百出的机器人!

上一届比赛的机器人不拆,一来留给新队员上手用,二来可以用作单元验证!一代车不出加工件,基本完成了任务,再往下的路会顺畅很多,方案上才有可能越来越好!

9、 外校交流

知己知彼百战不殆!备赛的过程中积极地与其它学校交流,不经意地可能对我们方案上就有所冲击和启发,技术上的一些问题也可以跟他们交流,我想各个学校还是比较开明的,不至于做到技术保守什么的,关键还是看怎么交流!

这个最好专人去做,或者专门的小组去做,具体如何交流,就要看具体的比赛情况啦。

10、 团队制度

无规矩不成方圆,CCTV机器人团队需要有自己规范性的制度,主要总结以下几点:

(1) 放假和请假制度

一周的周日下午统一放假(当然时间需要新队员去协商),队员每个月最多可以请假三次,一次不超过半天,三次可以连着请,即可以一次请一天半。放假和请假需要根据机器人制作和调试的进度来,可以适当灵活。

(2) 奖惩制度

迟到是一只老虎,对团队建设很有害处!初步的奖惩如下,如果有队员迟到,全队一起做俯卧撑!如果队员提前或者超额完成任务,可以有一定自由自配的时间作为奖励!对每个队员进行绩效考核,进行贡献度的计算,奖惩分明,并与末位淘汰制结合起来。

(3) 队员相互促进的机制

制作队员面板,贴上队员照片和完成工作之类的。制作签到表,外出注明事项,方便机器人制作人员时间的协调,具体实施需要看试运行的效果!

(4) 协调员的引入

电科每台机器人都是有协调员的,具体什么工作职责也不是特别清楚,这方面可以先和电科的交流一下!

(5) 联调规范性

无须多说,联调的时候需要规范,严肃,尽量去模拟真实的比赛环境!单场联调,换场联调,干扰联调,模拟比赛,如果每一个环节都认真去做了,那么到了比赛场上我们的机器人不会惧怕任何一个对手!

11、 杂记

(1) 机械上拉线和轴承盒的改进,考虑同步带或者其它结构

(2) 如何有效解决四轮着地的问题?

12、 待补充

言胜于行,执行力,执行力!

Comments